南宮黃韭的基本介紹
黃韭又名韭黃,是南宮的地方特產,以葉片肥厚、色澤鮮嫩、清香味美而聞名,被譽為“菜中珍品”,曾是明清時代的宮廷貢品。黃韭富含維生素、糖類、蛋白質等,并含有抗菌物質,既可作為調味的香料,又可炒、煮、涼拌或做湯時用以佐餐,用韭黃配制的餃子餡尤為清香可口。
南宮黃韭原名豐本,又名韭黃,俗稱黃蓮韭。馨香撲鼻,鮮嫩色美,乃春種之青韭,經春、夏、秋三季,充分吸收陽光及大地之營養(yǎng),青韭不割,至霜降,青韭葉萎壯根,集全年之精華于根內。地初凍,從大田內刨之,置韭根于壕子內無土栽培,不追施化肥與農藥,依韭根之精華而生長,又使隔絕光線,故所長之韭色黃鮮嫩,稱之“黃韭”,乃真正無公害之綠色產品。富含維生素A、B、C、糖類、蛋白質等,并含有抗菌物質。具有調味、殺菌之功效。常食有益。
南宮黃韭保護區(qū)域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四季分明,溫差較大,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朗涼爽,冬季寒冷少雪。保護區(qū)毗鄰南宮湖,空氣較濕潤,灌溉水為淺層地下水,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南宮黃韭獨特的生長環(huán)境。南宮黃韭鞘白,葉黃微綠,口感鮮嫩,味道濃郁。
南宮黃韭主要產區(qū)為西丁辦街道辦事處的西孟莊村、大趙莊村、小趙莊村,北胡街道辦事處的小關莊村、侯家莊村、東張莊村、大邢家莊村和蘇村鎮(zhèn)德演宮村共計3個鄉(xiāng)鎮(zhèn)辦,8個行政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15°16′45″~115°22′12″,北緯37°20′11″~37°24′42″,南宮黃韭保護區(qū)露地播種面積共計9000畝,黃韭窖面積405畝,總產量300萬公斤。
產品特點
南宮黃韭鞘白,葉黃微綠,葉長鞘短,株高30厘米左右,口感鮮嫩,味道濃郁,辛辣口味淡。
歷史民俗
黃韭始于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年),自古就被譽為“菜中珍品”。神農《草本》云:“韭根名韭黃,韭之美在黃,豪貴皆珍之?!?/p>
南宮種植韭菜歷史悠久,漢朝曾在南宮遇難呈祥的劉秀稱韭菜為“救菜”,創(chuàng)象形漢字“韮”,后簡化為“韭”字。明朝監(jiān)察御史、經學家劉濂歸隱后,住在紫微山(南宮市小關村丹朱古墓)腳下,曾在詩中寫到“晚菘早韭饒供給、莫說樊須是小人”,可見君子之交“青”如韭。
獲獎榮譽
2017年9月1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部批準對“南宮黃韭”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