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山巖綠茶的基本介紹
龜山巖綠茶,產(chǎn)于麻城市龜山峰一帶海拔800米以上的羅百川村、龜尾村和柿餅山村的高山上。這里常年霧鎖煙橫,氣候濕潤,溫度一般低于山下5—8度。每當谷雨前夕,大霧特多,有時只有午飯前后的2—3小時才能見到陽光。這時,生長在峰巔巖縫里的茶樹漸漸泛綠,冒出如針似的嫩葉。山里人在這種情況下開始采摘,采摘來的毛尖,經(jīng)過人工精巧制作,就是龜山巖綠茶。這種茶具有香氣濃郁,滋味醇厚,湯色碧綠,葉底嫩勻等特色,每年一到市上,就被人們搶購一空。 被列入《中國名茶研究選集》的龜山綠茶,1980年10月被評為全國五大名茶之一,1988年獲農(nóng)牧漁業(yè)部優(yōu)質(zhì)獎,1989年亞運期間,送往北京,受到國際友人贊賞。一位新加坡朋友品賞了這種茶以后,翹著大拇指說,他到過不少茶園,唯有這種茶最佳。
產(chǎn)品特點
1.感官特色:龜山巖綠為條形綠茶,其品質(zhì)特色為:芽葉肥壯重實,條索緊實綠潤,有鋒苗,白毫顯露,葉底嫩勻,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鮮爽醇厚,栗香持久,耐沖泡。
2.理化指標:水浸出物≥39%,水分≤6.5%。
制作方法
龜山巖綠茶整個手工制作工藝流程為:采摘、攤青、殺青、揉捻、初干、整形六道工序。特級龜山巖綠采摘時間為清明前至谷雨前后約20天,原料為一芽一葉初展,保證嫩度,勻度、凈度,做到雨水葉不采,紫色葉不采,對夾葉不采,蟲吃葉不采。鮮葉采回后及時上入竹匾中攤放3-4小時,視天氣情況而定,陰天適當多攤,使鮮葉散發(fā)部分水份和青草氣,待有幽幽花香氣散出即可付制。
殺青:鍋溫升至200℃,每鍋投葉量為0.5公斤左右,鮮葉下鍋后用手迅速翻炒,抖悶結合,以抖為主.當炒至葉軟略有粘性,將鍋溫降至約120℃,炒至葉色由鮮綠變?yōu)榘稻G,減重40-50%,迅速出鍋,薄攤散熱。
揉捻:將攤涼的殺青葉放在竹匾內(nèi)初揉,采用雙手向前推動倒轉分開的揉法,用力先輕后重,當茶條緊卷時適當輕揉,時間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