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榜舍龜的基本介紹
永春榜舍龜是一種用糯米、綠豆、白糖等精心制作,形狀似龜的漢族傳統(tǒng)名點。龜皮鮮嫩、龜餡甜美、酥松、清香,入口甘中略帶冰涼、倍覺爽快。產自福建永春。它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歷來博得人們的喜愛,堪與泉州豆莎餅,晉江石獅甜稞媲美。在閩南一帶及東南亞華僑中一向享有盛譽。
產品特點
龜皮鮮嫩,龜餡甜美、酥松、清香,入口甘甜中略帶冰涼,倍感爽快。其形狀酷似龜,有的還用陶瓷燒制的、鐫上龜甲圖案或“壽”字的模具,印在糯米龜皮上,以此象征上“十”的人,必享有龜一樣的高齡。所以,人們就把這種食品,取名為“壽龜”或簡稱為“龜”。
歷史民俗
現(xiàn)時,永春城鄉(xiāng),不論單位或私人,大凡宴請賓客,大都在上完湯菜之后,要捧出一盤疊得滿滿的榜舍龜,配上花生湯或白術耳湯、水果罐頭,以這一甜食作為筵席的壓底。賓客吃上那風味獨具、甜嫩鮮爽的榜舍龜,不論本地或外地人,無不歡笑稱贊。旅居海外的永春華僑、港澳同胞,每每返抵桑梓探親訪友,也總要飽嘗一下這異鄉(xiāng)難覓的美食。有的臨走前,還要捎上一袋,讓沒回來的親友,也分享一下家鄉(xiāng)的風味。定居于馬來西亞、印尼一些城鎮(zhèn)的永春人,還帶去榜舍龜的制法,在那里做出這種食品應市,至今仍然倍受當地人的歡迎。
制作方法
原料:糯米800克,綠豆800克(或者花生),白糖1000克。
輔料:金桔粉若干,花生油10克,鹽20克,竹葉、豆皮若干。
制法:
1、把糯米淘洗浸2小時后撈起,放入石磨中磨成米漿,裝入袋中瀝干水,置于盆中。取1/5粉團,放入沸水中氽熱,摻進其余4/5糯米團里,加入磨成粉的白糖300克,攪拌揉勻至米團表面光滑,摘成30個劑子。
2、把綠豆磨成兩瓣,用清水浸2小時,去殼,上蒸籠蒸熟,倒在案板上,碾成豆沙,用紗布包好,放入水中,洗出細豆沙,沉淀后,去水,撈出細豆沙瀝干。放入鍋中,用微火焙干,加白糖700克,加鹽、金桔粉拌勻,捏成30個豆沙餡丸。
3、將每個粉劑放入一個豆沙餡丸,捏緊,收口后輕輕壓成扁長圓形狀,放到鐫有龜甲圖案或“壽”字的模具上印出花紋,下面墊上一片抹過生油的竹葉或豆皮,放入蒸籠,用中火蒸30分鐘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