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風箏的基本介紹
濰坊風箏是山東濰坊漢族傳統手工藝珍品,民間傳統節(jié)日文化習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濰坊又稱濰都,鳶都,制作風箏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濰坊風箏和京式風箏、津式風箏等交相輝映,鼎足而立。濰坊風箏同中國許多民間藝術形式一樣,產生于人們的娛樂活動,是寄托著人們的理想和愿望,與人們的生活有密切聯系的娛樂品。
產品特點
濰坊風箏具有濃郁的地方生活氣息和生動的氣韻,扎制博采眾家之長,特別在風箏的造型結構和繪畫色彩上,把制作木版年畫的工藝移植到風箏上,把國畫的傳統技法,運用到風箏的繪制上,形成了造型優(yōu)美、扎工精細、色彩艷麗的獨特風格,成為中國風箏的一個重要流派。
濰坊風箏的藝術造型特點和風格:選材講究、造型優(yōu)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動、繪畫艷麗、品種繁多、起飛靈活。在中國的風箏家族中,濰坊風箏歷史悠久,題材豐富、廣博。以其材料的奇特選用,設計的夸張變形,畫工的年畫技法,以及放飛的巧用力學原理,構成了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獨特神韻,蜚聲古今中外。
歷史民俗
風箏,古稱“鳶”,濰坊又稱濰都、鳶都,由此得名,可見濰坊制作風箏歷史的悠久。
濰坊市被各國推崇為“世界風箏之都”,國際風箏聯合會的總部就設在濰坊風箏博物館。濰坊也是中國的風箏之鄉(xiāng),制作歷史悠久,屬中國三大風箏派系之一,與京、津風箏齊名鼎立,享譽中外。濰坊風箏題材多樣,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風味和民間生活氣息。每年4月20日至25日舉行濰坊國際風箏節(jié),每年都有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代表團參賽。
制作方法
扎
濰坊風箏的骨架一般用竹材扎成,扎骨架的工序有:選竹材、破竹材、削竹條(有“抽削”、“推削”諸法)、修竹條、彎竹條、扎結竹條等。風箏架子多種多樣,扎法各有千秋,一般說掌握了硬翅風箏、軟翅風箏和拍子風箏架子的基本扎法后,就可以自由變化,扎制各種風箏了。
糊
糊風箏用紙,用礬絹,用薄綢等,可依風箏形式確定。倒如,糊蜻蜒風箏用絹,因為絹比紙的透明度好,更像活蜻蜒的翅膀,糊龍青魚尾部用綢,放飛時迎風抖動肖似魚尾,糊鷹不能用絹,因為絹受風后抖動就不像在空中打旋的鷹了,必定要用皮紙或托裱了的防風紙。糊風箏時,先比著架子剪紙,紙比架子大些,邊緣部分剪開一些口子,在邊緣涂漿糊后,依次把剪開的邊緣糊在紙條上。糊法有兩種;一是把紙包貼在竹條的四個面上,此法叫“包邊兒”,二是把紙包貼在竹條的兩個面上,待漿糊干了之后,用刀把多余的紙裁下來,這種方法叫“裁邊兒”。這種方法是要露出一部分削修加工的竹條,以顯示藝人的制作技巧。風箏可以先糊后繪,也可以先繪后糊。因為風箏的彩繪圖案多是對稱的,為了使圖案對稱一致,藝人們一般是先繪后糊。
繪
風箏的繪畫構圖與設色最能體現地方特色。濰坊的風箏吸取了濰縣木版年畫的技法,又博采京津畫風箏之長,線條粗獷,色彩以紅、黃、藍三色為基礎色,重筆濃抹,色調明快,渾樸,在對稱中達到強烈的美的視角效果。
放
放風箏的工具有線、繞線工具和供游戲用的各種附加物。放風箏的線有“縫衣線”(適合放小風箏)、“小線”(三股棉線,民間最常用的風箏線)、“衣線”(真絲線,細的叫“絲線”,粗的叫“絲繩”)、“麻線”(從前民間用此線放大風箏)等等,繞線工具最普遍的是“線桄子”,這是一種穿在軸柄上的六角線線軸,可以自由地旋轉著放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