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岐三角餃的基本介紹
三角餃是前岐鎮(zhèn)有著近百年歷史的名小吃,因為是三種米合成的,又叫 “三合餃”。餃子在蒸籠里蒸熟后香氣四溢,惹得大街小巷的行人垂涎欲滴,吃起來熱騰騰的湯汁在口里四濺,餡料油而不膩,餃子皮既柔軟有粘性又不粘牙,色香味俱全,口感極佳,獨具風(fēng)味,吃過的人無不嘖嘖稱贊。
產(chǎn)品特點
將餃子的包皮不封密,中央留一個小口,三邊捏成三個角,并把餃子的底部設(shè)計成金字塔形狀。這樣餃子放在蒸籠中時是正立著,由于中間有小口,既可以使青蔥蒸熟后不會發(fā)黃,還可以使香氣飄出而里面的湯汁不會溢出,并且由于有了一個“出氣孔”,即使到了晚上沒賣掉里面的餡料依然新鮮,不會變味。
歷史民俗
前岐三角餃的創(chuàng)始人名叫廖天貴,綽號“流涕貴”,出生于民國初年。廖天貴家里是做小吃生意的,在前岐鎮(zhèn)當時最繁華的岐陽街中街(現(xiàn)在的岐陽街112號)經(jīng)營一家小吃店。當時,廖家小吃店生意十分紅火,父母忙不過來,廖天貴從小就在店里幫助父母跑堂。由于年齡小經(jīng)常流著鼻涕滿頭大汗端著菜跑進跑出,老顧客就親熱跟他打趣,叫他“流涕貴”。廖天貴也不生氣,照樣答應(yīng),于是這個綽號就叫開了,幾十年后他的真名反而很少人知道了。廖天貴聰明勤勞,善于思考。成年后接過父母的營生,把小吃店打理得更紅火。他想有的人喜歡吃湯圓卻不喜歡吃餃子,吃餃子的人又不喜歡吃湯圓,這是為什么呢?經(jīng)過和顧客交談,他終于明白,餃子皮煮熟后太硬不好吃,而湯圓皮是糯米做的會粘牙,所以有的人不喜歡。于是,他用糯米、秈米、粳米三種米按1:1:1的比例合成的混合米磨成米漿,裝在紗帶中用石頭壓干后,用來做餃子皮,這樣做出來的餃子皮既柔軟有粘性又不粘牙。
制作方法
制作材料:精面粉500克,蔥花5克,鮮凈豬肉200克,白糖2.5克,芝麻油、精盆、醬油各10克,味精、姜末、胡椒粉各1克。
1.將豬肉洗凈剁茸入盆,加精鹽、醬油、姜末、清水(75克)攪勻上勁,再加入白糖、味精、胡椒粉、蔥花、芝麻油一起拌勻成餡。
2.盆內(nèi)加面粉,倒入開水燙熟,晾涼揉勻,搓條,揪成40個面劑,搟成直徑約10厘米的圓皮,朝里疊成等邊三角形,任選一邊對折成尖角形,包入肉餡,再把另一邊封口捏攏成三角形,邊朝外翻起來,形成9個邊,分別推捻成波浪花紋。按此方法捏成40個三角餃。
3.籠內(nèi)放入三角餃,置旺火沸水鍋上蒸15分鐘,出籠盛盤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