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牛肉燒臘的基本介紹
正安張家牛肉干又名牛肉脯,紫紅透亮,鮮美可口,鹵香獨特,余味悠長,頗負盛名。原是回民每年“古爾邦”、“爾代”、“圣祭”三大節(jié)日祭品。早在清嘉慶年間,由甘肅蘭州徐帽王家莊張?;锿?、宛、關 3 家回民,帶著家人經商到正安,經營牛肉食品。不久,海、關兩家改遷云南,宛家更作其他生意,唯張家世代經營 200 余年,故名張家牛肉干。民國年間,張福五世孫張永泰,在正安縣城南街開一牛肉館,經營牛肉蒸碗(粉蒸牛肉)、牛肉湯鍋(清燉牛肉)、牛肉燒臘(鹵牛肉)、牛肉干等系列回族風味食品,味道鮮美獨特,非一般居家可烹制,生意甚是興隆。
產品特點
張家牛肉燒臘,其外觀色澤紫紅透亮,不甜不腥,濃淡適度,鮮美可口,加之鹵香獨特,余味悠長,方便食用,歷來是賓席佳肴和旅游饋贈珍品。
歷史民俗
張家牛肉在正安始于何時?民間有兩個版本。一說嘉慶年間,距今大約200年了。此說的依據是,張姓最早的祖先叫張福,甘肅蘭州徐幅王家莊人氏,回族。嘉慶年間,為避兵禍,張福邀約同莊的海、宛、關三家回民,帶著妻兒老小,邊做生意邊逃難,出潼關,走西康,過成都,上貴陽,下遵義,經安場,最終來到正安縣城定居。會做牛肉本就是回民的拿手好戲,為求生存,張福便在縣城經營牛肉食品。同來的三家,宛家做其它生意,海關兩家不久遷往云南。
此說有史可考,較為可信。如果此說成立,張家牛肉的歷史最少也有200年。
另一種版本,是說晚清時,甘肅蘭州張永泰舉家來到正安,在南街開一牛肉館,經營牛肉蒸碗(粉蒸牛肉)、牛肉湯鍋(清燉牛肉)、牛肉燒臘(鹵牛肉)、牛肉干等回族風味食品,因其味獨特,非一般居家可烹制,生意甚是興隆,名聲大震,人稱張家牛肉干。晚清遵義府選派學生留日,正安也有幾人,留學生離正安時,每個人都帶了張家牛肉干,一則可旅途充饑,再則也是表明對家鄉(xiāng)的眷戀。
如果按此版本推算,張家牛肉的歷史當在百年以上。
制作方法
制作工藝中,從選料,宰牛、鹵制到制作燒臘、牛肉干,都十分講究。比方選料,牛必須是健壯無病的黃牛,稍有毛病的黃牛一律不用。宰牛的過程也是保密的,即使是在正安,幾乎沒有人看到張家是怎樣宰牛的。鹵制的過程主要是掌握火候。已經鹵制好的牛肉,要做牛肉干,就按制作牛肉干的方法進行,要做燒臘,方法要簡單一些。
張家牛肉現在年產量達數萬公斤,有袋裝和精美盒裝,除銷往西南各省外,還遠銷湖南、浙江、上海等地,真成了走出大山的精美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