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橋黃瓜的基本介紹
新中國成立后,笪橋黃瓜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除舊產(chǎn)區(qū)不斷擴大種植面積外,相鄰的良光區(qū)(鎮(zhèn))豺嶺、龍秀、落底、齋塘坡和出拔等地也有種植。50年代至70年代,笪橋每年種植黃瓜100多畝,制成瓜干15噸左右。
1981年農(nóng)村衽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后,農(nóng)民在經(jīng)營上有更多的自主權(quán),同時黃瓜干的銷路日廣,因而笪橋黃瓜發(fā)展較快,每年種植400--500畝,制成瓜干60多噸。1988年笪橋橋鎮(zhèn)政府為了提高黃瓜的質(zhì)量,興建了黃瓜制品廠,是年全鎮(zhèn)黃瓜干產(chǎn)值達100多萬元。
營養(yǎng)價值
富含維生素c,維c具有保護牙齒健康,預防動脈硬化,清除自由基防癌,保護細胞、解毒,保護肝臟,提高免疫力、應急能力。
產(chǎn)品特點
笪橋黃瓜有甜瓜、黃瓜、米瓜和蛇瓜4個品種。這些瓜經(jīng)過細致加工腌制成的瓜干,色澤金黃,淡甜,鮮脆可口,久貯不壞。黃瓜干與瘦肉加上冬茹、蠔豉,剁成肉餅,美味可口,饒有風味;將陳年瓜干合老米熬成稀飯,可治慢性腹瀉及痢疾;以酸醋、生姜作佐料,把瓜干同豬蹄或生雞一起熬湯,是產(chǎn)婦的精良食品,既消食開胃,又去淤生新。因此,人們往往把笪橋黃瓜當作送禮佳品,贈送親朋摯友。故此,笪橋黃瓜干遠銷廣州、深圳、珠海、海口、三亞、湛江、南寧、北海和香港、澳門等大中志市,且銷售量日益增大,經(jīng)久不衰。
歷史民俗
黃瓜原名叫胡瓜,是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來的。胡瓜更名為黃瓜,始于后趙。
后趙王朝的建立者石勒,本是入塞的羯族人。他在襄國(今河北邢臺)登基做皇帝后,對自己國家的人稱呼羯族人為胡人大為惱火。石勒制定了一條法令:無論說話寫文章,一律嚴禁出現(xiàn)“胡”字,違者問斬個赦。
有一天,石勒在單于庭召見地方官員,當他看到襄國郡守樊坦穿著打了補丁的破衣服來見他時,很不滿意。他劈頭就問:“樊坦,你為何衣冠不整就來朝見?”樊坦慌亂之中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隨口答道:“這都怪胡人沒道義,把衣物都搶掠去了,害得我只好襤褸來朝?!彼麆傉f完,就意識到自己犯了禁,急忙叩頭請罪;石勒見他知罪,也就不再指責。等到召見后例行“御賜午膳”時,石勒又指著一盤胡瓜問樊坦:“卿知此物何名?”樊坦看出這是石勒故意在考問他,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紫案佳肴,銀杯綠茶,金樽甘露,玉盤黃瓜?!笔章牶螅瑵M意地笑了。
笪橋黃瓜的制作方法
黃瓜干的制法,比較復雜。一般制作的方法是:黃瓜收成后,選取通直、飽滿的全瓜(不用掰開)放進50—60度的熱水中燙熟過青,然后將瓜撈起來放在太陽光下暴曬,晚上收起用熱鹽水將瓜浸2—3分鐘即撈起,以免將瓜燙得太熟。然后又將熱鹽水浸過的瓜放在冷鹽水中浸入味。如此白天曬、晚上浸三四天,直至瓜味咸淡適宜為止。白天如遇到陰雨天,還要把未干的瓜鋪在竹笪上,下面加火烘烤,直至烤干為止。在制作笪橋黃瓜過程中,切忌接觸油類和魚腥,黃瓜、熱水、食鹽和腌缸等,都必須保持潔凈,否則,黃瓜就會霉爛變質(zhì),前功盡棄。通過上述方法多次地反復加工,制作出色澤鮮黃帶玉色、味甘、淡甜爽脆、風味獨特的“笪橋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