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巖耳的基本介紹
巖耳又名石耳,生長在張家界境內(nèi)的絕壁之上,巖耳是巖石的苔衣,體呈葉狀,背面大都為灰色或黃褐色,它營養(yǎng)豐富,并有消炎滋補的特殊功能,既是食品,又是藥品,《本草綱目》記載:“石耳氣味益精。”
營養(yǎng)價值
1.巖耳提取物對慢性醋酸型胃潰瘍12日內(nèi)治愈率達(dá)100%,對組胺所致胃酸增多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2.巖耳乙醇提取液,不論給麻醉動物靜注,還是給不麻醉的正常動物灌胃或腹腔注射都有明顯的降壓作用;
3.近代研究巖耳有明顯抗癌作用,水溶性石耳多糖具有高度的抗癌活性,能抑制癌細(xì)胞的生長,防止癌細(xì)胞的擴散。
歷史民俗
巖耳為張家界人的山珍,它不僅是山民餐桌上的上等菜,而且是國宴的佳肴。由于巖耳得來不易,連那些長住名山寶剎的和尚,都把它當(dāng)作佛家珍物,如果偶然得到巖耳,便“寶而藏之”,用來饋贈教友和親朋。
品嘗吃法
吃巖耳必須得法,先將干巖耳放在30-70℃的溫水中浸泡七八個小時,等巖耳舒展以后,再用淘米水輕輕揉搓,將沙與灰塵洗凈,再濾干食用。巖耳燉雞湯,其味鮮美,但必須等雞肉基本燉熟以后,再放入巖耳,切忌同雞肉一起炒燉。巖耳燉排骨與豬蹄,也是上品,做法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