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玉觀音吊墜的基本介紹
新疆玉觀音吊墜產自新疆和田地區(qū),“玉”可分為軟玉、硬玉兩種,“軟玉”則為中國傳統(tǒng)的玉料,“硬玉”則為產自緬甸的翡翠,玉又可稱為翠玉、翡翠玉等,“觀音”是中國數(shù)千年以來慈善與救贖的化身,故以“真、善、美”代名詞;自有“男戴觀音女戴佛”一說法,因此,觀音為男士佩戴,使人們消災解難、消彌暴戾、遠離是非、永保平安。
產品特點
新疆玉觀音吊墜選用上等玉料,經過當?shù)赜竦窆そ车倪x料、鋸石、造型、雕刻拋光等工序,吊墜晶瑩透亮、翠綠油潤,玉器起源于舊石器時代至今已有五千多年歷史,玉器的普及和使用歷史悠久、經久不衰。
歷史民俗
玉器最初起源于舊石器時期,至今已有五千余年歷史,歷史悠久、經久不衰,記錄了人類的生活點滴和社會變遷,隨著社會的日益發(fā)展,舊石器時代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玉器的規(guī)格和佩戴文化也逐日豐富,至新石器時代的玉璧、玉龍,以及商周的玉戈、玉刀,還有春秋的帶鉤、劍飾,或者是漢代的瑞獸,唐宋的花鳥發(fā)簪,甚至元明清的大件玉雕,當時清代雕琢工藝已經達到中國玉雕史的鼎盛時期,至明末清初的工匠陸子岡所制作的玉佩,玉佩中加入圖文、意境、精細的飾物,改變了中國玉佩文化的傳統(tǒng)模式,至現(xiàn)代仍被推崇備至的“子岡佩”依然光鮮奪目。
至唐宋時期,隨著翡翠玉石的使用逐漸廣泛,一些用翡翠雕制的吉祥圖案初露端倪,玉雕童子與花鳥圖案尤為突出,為此,玉雕的普及越來越廣泛,雕刻工藝也逐漸成熟、精湛;遼、金、元時期各地出土的各種龜蓮題材的玉雕制品將龜?shù)裼谏徣~上,到了明代后期,翡翠雕琢上均采用“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主題圖案,清代,翡翠雕制品上的吉祥圖案以佛像、仙人、植物、動物等形式表現(xiàn),以及一些點綴著祿、壽福、吉祥、雙喜等文字,清代時期的翡翠雕琢中,各種吉祥圖案的大量出現(xiàn)、流行,為翡翠玉石的制作工藝奠定基礎外的同時,在另一方面體現(xiàn)了古時人們希望用翡翠的圖案來表達祝福、保佑他人、向往美好與追求幸福的心態(tài)。
鑒別真假
1、將玉器對著陽光或光射處,可見玉器里有些云霧狀的東西,像云或棉絮;偽品則結構較松或有氣泡,密度較小,敲擊聲音沙啞不清脆;
2、玉的質地硬度高,將其在玻璃上劃有澀感,且在玻璃上能滑出痕跡;假玉硬度低,利刀可刻劃出痕跡;
3、玉是質地涼,可將一根頭發(fā)在玉石上,在用打火機燒,頭發(fā)不會被燒斷;用玻璃、塑料、瓷料制成的偽品都無此種“翠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