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絲棗的基本介紹
絲棗原名金絲棗、琥珀棗,簡稱絲棗,是桐城市傳統(tǒng)土特產(chǎn)品,有300多年歷史,古有“秋石、絲棗出桐城”之說 。
營養(yǎng)價值
鮮棗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大棗中的維生素P含量為所有果蔬之冠。脂肪,淀粉,蘆丁,尼克酸以及礦物質(zhì)。干棗所含的礦物質(zhì)和熱量為鮮棗的2~3倍。
產(chǎn)品特點(diǎn)
該地產(chǎn)的棗個大、肉肥、皮薄、核小、香甜,以圓形最佳,名葫蘆棗。每年立秋前,不等棗在樹上變紅就要采摘,故又名大青棗。
歷史民俗
清乾隆秀才姚興泉先生所著《龍眠雜憶》稱:“桐城好,致遠(yuǎn)亦非慳,蜜漬金絲原是棗,煉成秋石即名丹,只作土議看?!?/p>
桐城絲棗的制作方法
制胚 取棗果用割刀(一種專用于制棗的形似剃刀的刀具)縱向在棗面絞絲。用清水漂洗干凈后放入大鐵鍋,同時放入白糖和白蜜(比例為每百斤棗放45斤白糖,蜜酌量),鍋底留少量底水,以防煮時結(jié)底。用(火文)火熬煮,直至白糖全部溶化,浮面起泡后,用瓢舀去浮泡,再煮一會,即可用鏟子盛放至簸箕晾起,盛時要十分注意不要把棗子絲路弄碎。
烘制 將煮熟的棗胚放在烘斗內(nèi),用栗炭火烘熔,約半天一夜,待在棗面的蜜糖不粘手時即開始捏制成扁形,再擺在烘斗里烘。擺放時將小棗放在烘斗邊沿,大棗放在烘斗頂部,再烘一天。對仍未烘干的,放在烘斗上擺成人字形再烘,后取出照光,透明見核為度。
加工 制成的絲棗,紅潤晶瑩,透明如紅瑪瑙,糖份重,香甜可口,風(fēng)味獨(dú)特且便于貯存。用缸蓋嚴(yán),一般可保存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