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艽的基本介紹
秦艽,別名:大葉龍膽、大葉秦艽、西秦艽。多年生草本植物,圓柱形根,基生葉較大,莖生葉3-4對,披針形葉片,基部連合;夏秋開筒狀深藍紫色花,花叢生于上部葉腋成輪狀,裂片先端尖;長橢圓形蒴果。是治治療風濕關節(jié)痛、結核病、潮熱、黃疸等癥的主藥之一。在青海尤以黃南產(chǎn)的秦艽質(zhì)量最佳。
營養(yǎng)價值
秦艽是治風濕關節(jié)痛、結核病潮熱、黃疸等癥的主藥之一,秦艽處方名有秦艽 西秦艽 左秦艽 炒秦艽,秦艽有袪風濕,舒筋絡,清虛熱的功效,秦艽主治風濕痹痛,筋脈拘攣,骨節(jié)酸痛,日晡潮熱,小兒疳積發(fā)熱;久痛虛羸,溲多、便滑者忌服秦艽。
產(chǎn)品特點
秦艽 呈圓柱形,上粗下細,扭曲不直,長10-30cm,直徑1-3cm。表面黃棕色或灰黃色,有縱向或扭曲的縱皺紋。頂端有殘存的莖基及纖維狀葉鞘。質(zhì)硬而脆,易折斷,斷面柔潤,皮部黃白或棕黃色,木部黃色。氣特異,味苦、微澀。
麻花艽 呈類圓錐形,多由數(shù)個小根糾聚而膨大,直徑可達7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裂隙呈網(wǎng)狀孔紋。質(zhì)松脆,易折斷,斷面多呈枯朽狀。
小秦艽 呈類圓錐形或類圓柱形,長8-15cm,直徑0.2-1cm。表面棕黃色,主根通常一個,有殘存的莖基及纖維狀葉鞘,下部多單枝。表面黃白色。 以質(zhì)實、色棕黃、氣濃者為佳。
制作方法
炮制:
秦艽:將原藥除去雜質(zhì),切去蘆頭,溫水泡洗后撈出,瀝干余水,麻袋蓋悶至藥材柔軟,切斜厚片,曬干。飲片近圓形斜厚片,表面棕黃色,有扭曲的縱皺紋。
炒秦艽:將秦艽片置炒鍋內(nèi),以文火加熱,炒至藥片表面微有焦斑為宜,取出攤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