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雅馬鹿的基本介紹
沙雅縣是塔里木馬鹿的主要產(chǎn)地,沙雅的塔里木馬鹿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緣的塔里木河兩岸,塔里木馬鹿對塔里木盆地的荒漠區(qū)具有獨特的適應性,耐干旱、酷熱、大風,長期的自然選擇,使塔里木馬鹿適應了塔里木河流域含鹽量大、礦化度高的水質,善奔跑,耐跋涉,食性廣。遠在2000年前我國古代就已將鹿尾作為一種珍貴的滋補強壯劑,塔里木馬鹿尾則又是鹿尾中的佳品。再則沙雅塔里木馬鹿茸多次獲廣州博覽會、烏魯木齊對外經(jīng)濟洽談會金獎,產(chǎn)品主要出口韓國、日本、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
營養(yǎng)價值
馬鹿茸主要功效:主治腎虛,頭暈,耳聾,目暗,陽痿,滑精,宮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腰脊冷痛,筋骨痿軟,崩漏帶下,陰疽不斂及久病虛損等癥。
產(chǎn)品特點
馬鹿體形較大,體重200kg左右,體長超過2m,身高約1m。肩部與臀部高度相同。耳大,圓錐形。頸及四肢較長,尾短,蹄 大。雌馬鹿無角,雄馬鹿有角。角卜較長,眉叉斜向前伸,與主干兒成直角,稍向后傾斜,并略向內(nèi)彎,第二叉起點緊靠眉叉。冬毛厚密,灰棕色,頸部與體背稍帶黃褐色,由額部沿背中線到體后有一黑色條紋,嘴、下頦深棕色,頰棕色,額棕色,耳黃褐色,耳內(nèi)毛白色,臀部具有一黃褐色大斑。四肢外側棕色,內(nèi)側較淡。夏毛較短,一般為赤褐色。
歷史民俗
塔里木馬鹿(學名: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為馬鹿的新疆特有亞種,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河及其支流沿岸,是馬鹿諸多亞種中唯一棲息在荒漠景觀中的亞種。20世紀六十年代以來,隨著塔里木盆地開發(fā)與人類經(jīng)濟活動加劇,致使其分布區(qū)迅速退縮,種群數(shù)量日益減少。該亞種在1972年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載入紅皮書,中國僅將其與其它亞種一并定為二級保護。由于該亞種在荒漠生物群落占有重要地位,能適應荒漠嚴酷的環(huán)境,因而具有很高的價值。
沙雅馬鹿的制作方法
陽痿滑精,腰膝酸痛:單用,或配人參、熟地黃、枸杞子等。
精衰血少,頭暈眼花:單味浸酒飲。
崩漏不止:配海螵蛸、桑寄生、龍骨、人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