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刺繡的基本介紹
杭繡,中國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工藝之一,至南宋為極盛時期。當時的刺繡,一為“宮廷繡”,一為“民間繡”,前者專為皇室內苑繡各種服飾,后者刺繡官服、被面、屏風、壁掛等。直至清末民初,杭繡仍盛行而不衰,城內后市銜、粥教坊、天水橋一帶有刺繡作坊近20處,擅長刺繡的手藝人多達二、三百人。杭繡評為杭州市第一批及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杭繡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型:一為“宮廷繡”,二為“民間繡”,三為“閨閣繡”。杭繡針法多樣,約有30多種,有齊針、別針、單套、木梳套、散套、正槍、反槍、打籽、墊底、包梗、雕繡、貼布繡、亂針繡、編繡、網繡、納紗繡等。刺繡品種以盤金繡、盤銀繡、彩線繡等著稱于世。
杭繡在刺繡技藝上善于吸收和融合,針法多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彩線繡和盤金繡相結合,也是杭繡的另一大特色。這種技法是在彩色絲線打好底的繡面上,再施以盤金、盤銀,結構嚴謹,功底扎實,從而使色彩絲線和金銀繡線融為一體。行家評論:遠看見風格,近看見功底,這就是杭繡的魅力。
杭繡的圖案設計,內容大多取材于民間喜聞樂見的祥龍、瑞鳳、麒麟、蝙蝠、孔雀、牡丹、壽桃、喜鵲、如意、八仙、八寶、福祿壽喜、西湖風景等傳統(tǒng)圖案。裝飾上運用夸張和變形的手法,是杭繡的一大特色。
從宋到明清,杭城刺繡久盛不衰,而且是全國刺繡用絲線的主要產地。當時杭城產絨線之多,為全國之冠。杭繡如此發(fā)達的原因,一是朝廷的需要,二是地方官員及百姓需要,三是宗教的需要。杭州素來是宗教勝地,廟、寺、觀、庵為數(shù)不少,如靈隱寺、凈慈寺聞名于世,宗教色彩的刺繡品也應運而生。信女李德廉、姚德貞,于公元1355至公元1361年繡制了“妙法蓮華經”,是元代保存下來的一件完整刺繡品,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
宋時杭州的后市街、天水橋、三元坊、弼教坊一帶有刺繡作坊10余處,從事官服圖譜、花轎帳幔、供桌圓屏、佛堂掛幡、龍船稍旗、神服戲裝乃至嫁妝衣飾等繡制,刺繡藝人約200余人,以男工為主。因此,行業(yè)中形成了只收男工不收女工、只傳媳婦不傳女兒的規(guī)矩,此風一直沿傳到民國,成為杭繡一大特點。
建國后,杭繡得到了政府的重視,市工藝美術學校專設了刺繡班,培養(yǎng)了一批后繼新人。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專門設立刺繡和機繡研究室,研究整理,發(fā)掘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了大量刺繡精品,形成了杭州現(xiàn)代刺繡的獨特風格,在全國工藝美術界奇葩突現(xiàn),使古老的杭州刺繡綻放出新的輝煌。
產品特點
杭繡講究針法,針法主要有平繡、亂針繡、疊繡、貼續(xù)繡、借底繡、發(fā)繡、穿珠繡、幫繡、點繡、編繡、網繡、紗繡等。杭繡的刺繡品種很多,尤以盎金繡、包金繡、銀線繡、彩絲繡等著稱于世。蠱金繡,金碧輝煌,雍容華貴;包金繡,層次分明,交相輝映;銀線繡,古樸文雅,素而不俗;彩線繡,細密艷麗,形象活潑。杭繡在刺繡技藝上,吸收并融合蘇、湘、蜀、粵四大名繡之長,繡法多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杭繡的圖案設計,內容大多取材于民間喜聞樂見的龍、鳳、麒麟、蝙蝠、孔雀、牡丹、壽桃、如意、八卦、西湖風景等傳統(tǒng)圖案。在裝飾上運用夸張和變形,也是杭繡一大特色。
歷史民俗
杭州刺繡起始多為民間所用。南宋高宗遷都杭州后,畫師繡工云集,朝廷設立織造機構,監(jiān)制宮廷服飾,當時杭州就集中了300余名技藝出色的繡工和畫師,專為皇家內苑繪繡各類服飾。另外南宋文人繪畫的興盛也帶動了當時閨閣刺繡的發(fā)展,陸游著《老學庵筆記》中也記載了宋人愛在服飾上刺繡,“白地白繡、鵝黃地鵝黃繡;裹肚則是紫地皂繡”?!吨袊汤C技法研究》記載宋高宗劉安妃、杭州人、工書畫、繡有東方朔像,此發(fā)繡人像,現(xiàn)藏英國倫敦博物館。元代的《武林舊事》曾在朝廷典禮章節(jié)也有記載。又據明萬歷年間張應文《清秘藏》中記載:“宋人之繡,針線細密,用線止一、二絲,用針如發(fā),設色精妙,光彩奪目。”這說明了南宋時期杭州刺繡已有很高的水準了。
到清末民初時,杭州就有“超祥春”、“范聚源”等知名的刺繡作坊,刺繡種類繁多,有花轎帳幔、供桌圓屏、佛堂掛幡、龍船稍旗、神服戲裝等,刺繡技法多變,此時民間繡坊以男工刺繡為主,也成為了當時杭繡的一大特色。民國時,杭州不少私立女子職業(yè)學校設立刺繡女紅課,私立女校沈碧云繡制的梅屏和金致中繡制的墨梅字屏在1927年西湖博覽會上榮獲特等獎。
獲獎榮譽
杭州刺繡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