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蝸牛的基本介紹
非洲大蝸牛(學名:Achatina Fulica)是中大型的陸棲蝸牛。成體殼長一般為7~8厘米,最大則可長到超過20厘米。夜行性,雜食性,大多是在潮濕環(huán)境中活動,喜歡在下雨及夜間出沒。平時躲在陰涼的地方,且在殼口上做一層白膜(假口蓋),只余一個小孔來呼吸,將螺肉縮入殼內(nèi)以防脫水,等到環(huán)境轉好后再出來。
食物包括農(nóng)作物、林木、果樹、蔬菜、花卉等植物,饑餓時也取食紙張和同伴尸體,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可危害500多種作物。該物種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尤其是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食用則危害極大。非洲大蝸牛一次可以產(chǎn)下30到700粒卵,繁殖很快。
產(chǎn)品特點
非洲大蝸牛貝殼大型,通常體長7-8厘米,最大20厘米,體重可達32克。貝殼狹窄、錐形,長寬比約為二比一。殼質稍厚,有光澤,呈長卵圓形。殼高130mm,寬54mm,螺層為7-9個,螺旋部呈圓錐形。體螺層膨大,其高度約為殼高的3/4。殼頂尖,縫合線深。殼面為黃或深黃底色,帶有焦褐色霧狀花紋。胚殼一般呈玉白色。其他各螺層有斷讀的棕色條紋。生長線粗而明顯,殼內(nèi)為淡紫色或藍白色,體螺層上的螺紋不明顯,中部各螺層的螺層與生長線交錯。殼口呈卵圓形,口緣簡單,完整。外唇薄而鋒利,易碎。內(nèi)唇貼縮于體螺層上,形成“S”形的藍白色的胼胝部,軸緣外折,無臍孔。足部肌肉發(fā)達,背面呈暗棕黑色,遮面呈灰黃色,其粘液無色。
歷史民俗
非洲大蝸牛的侵害對象包括農(nóng)作物、林木、果樹、蔬菜、花卉等植物,饑餓時也取食紙張和同伴尸體,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可危害500多種作物?!胺侵薮笪伵!笔窃S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尤其是傳播結核病和嗜酸性腦膜炎,食用則危害極大。
非洲大蝸牛是公認的熱帶與亞熱帶地區(qū)最糟糕的一種蝸牛。它吃掉大量的本土植物,改變棲息地。競逐原生蝸牛。非洲大蝸牛也可能替掠食動物提供一個替代的食物來源,改變食物鏈,進而改變本土生態(tài)系統(tǒng)。如果掠食動物也是入侵種,可能會有不幸的后果。舉例來說,在日本博寧群島,入侵的蔗蟾被發(fā)現(xiàn)會吃非洲大蝸牛。然而,自然捕食也可能幫助控制非洲大蝸牛的族群。例如,在圣誕島,非洲大蝸牛尚未在受干擾的雨林建立族群;一般認為原因是,本土圣誕島紅蟹會吃掉大量的蝸牛。
非洲大蝸牛是農(nóng)作物的主要害蟲,會吃各種作物,引起嚴重的經(jīng)濟損失。1969年美國佛羅里達州估計,非洲大蝸牛會造成每年損失1100萬美元,如果族群沒有得到控制(美國農(nóng)業(yè)部1982年)。在印度,它達到了嚴重蟲害的狀態(tài),特別是在1946年至47年,它在奧里薩邦出現(xiàn)流行,對蔬菜作物和稻田造成嚴重的破壞。最有可能被蝸牛損壞的植物是,花園花卉和觀賞植物及蔬菜,(尤其是十字花科,葫蘆科和豆科)和面包果、木薯和柚木的幼株。非洲大蝸牛也可能增加植物疾病(舉例來說,由黑色莢疾病引起的Phytophthorapalmivora))的傳布,,它在它的排泄物中的傳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