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榮花饃的基本介紹
花饃是漢族民間面塑品。也稱“面花” 。鄉(xiāng)間逢年節(jié)都要蒸制花饃。如春節(jié)蒸大饅、棗花 、元寶人 、元寶籃;正月十五做面盞、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雞、面豬等 ;清明節(jié)捏面為燕;七巧做巧花( 巧餑餑 ) , 形如石榴、桃、虎 獅 、魚 等;四月,出嫁女兒給娘家送“面魚”,象征豐收 ;也有女兒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頭餛飩 ;寒食節(jié)上墳時用“蛇盤盤”以示消災;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嬰兒滿月做“囫圇”謂之“龍鳳呈祥”、“猛虎驅(qū)邪”;老人祝壽用“大壽桃”等等?;x在民間依不同歲時和用途有各種形式。
營養(yǎng)價值
面粉富含蛋白質(zhì)、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鈣、鐵、磷、鉀、鎂等礦物質(zhì),有養(yǎng)心益腎、健脾厚腸、除熱止渴的功效。
產(chǎn)品特點
作面花,也是“比巧巧”形式之一,表現(xiàn)了淳樸善良的農(nóng)家婦女們的心靈手巧和藝術想象力。每年清明節(jié)時,來到炎黃子孫的敬祖圣地,軒轅黃帝陵,憑吊這位中華民族的始祖時,我們便可欣賞到各地群眾精心制作的千姿百態(tài)的面花藝術,做得講究、豐富,寄托了黃帝后裔的悠悠古情。
歷史民俗
2011年12月27日,山西省萬榮縣民間藝人解云仙用時3天,用125公斤的面制做成212個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萬榮花饃",并將它們拼成兩條各3米長的面塑“巨龍”,喜迎農(nóng)歷龍年的到來。
萬榮花饃的制作方法
花饃的制作原料以白面為主,另有豆子、棗、米類、胡椒等輔料;制作所需的工具為極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制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壓、搓、撥、按等。花饃除了可食用外,還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制作花饃花飾時,有時用米類、豆類等粘貼而成,有時用食用色素上色而成?;梼?nèi)涵豐富,色彩鮮艷,造型千姿百態(tài)、粗獷生動、夸張變體,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歷史人物、民間傳說,均可變成栩栩如生的藝術造型,表達對祖先的祭祀、長輩的祝福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它是百姓寄托心愿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