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酒餅的基本介紹
酒餅,就是過去人們傳統(tǒng)釀酒專用的酒曲,也叫酒藥。雖然名為“餅”,實際是小球形或方塊狀的乳白色固體,形似小湯圓。據(jù)于都縣小溪鄉(xiāng)一位鐘姓老人介紹,或許因為其起初的確是餅狀,但因為容易破碎,不利于釀酒,才改制成了現(xiàn)在所看到的形狀。
營養(yǎng)價值
小溪酒餅具有治療風(fēng)寒的藥效。
歷史民俗
據(jù)《鐘氏族譜》記載,首先經(jīng)營“酒藥”的,是當?shù)冂娦帐迨雷?,名德容,原名達容。
當年,一個名叫肖榮聲的外鄉(xiāng)人,攜妻子逃難至于都小溪鄉(xiāng),在鐘德容家做長工。平時,主人待肖榮聲夫婦很好,有吃同吃,親如兄弟,從不另眼相看,令夫妻倆感激不盡。
為了報答鐘德容,肖榮聲在臨終前將制作“酒藥”的秘方告訴了他。于是,這一秘方在鐘家代代相傳。據(jù)說,在目前仍存的鐘氏祖墳內(nèi),還藏有肖榮聲夫婦提供的“酒餅藥方”的內(nèi)券記載。
制作方法
“小溪酒餅”制作時間, 最好選擇在每年農(nóng)歷七、八、九月,其時氣候干燥,不冷不熱,濕度恰當。于每年端午節(jié)后,采割酒餅草和桃葉,將其曬干、粉碎,按每百斤稻谷放酒餅草一斤二兩、一兩桃葉的比例,在制酒餅前,將其粉末浸泡兩個小時,然后備用。
所選原料用早谷,晚谷、糯谷更具韌性均不行。制作時,先將早谷放入石碓中碓成粉,每百斤稻谷加水七十斤左右,再加入早已備好的酒餅草和桃葉,充分伴勻,做到不干不濕,手握能成形,放入框架內(nèi)壓碾成餅,再打刀割成條,切成小塊,然后放入發(fā)酵房內(nèi)。兩天后,待細小絨毛全消退了,再進行曬干,此時,酒餅方告制成。